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孟鸿声,虽研习书法,但对画家李波一点不陌生。1988年,李波曾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,当时在南京艺术学院深造的孟鸿声,听说在老家淄博工作的画家来举办个人画展,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欣赏。李波画融南派的玲珑剔透、北派的大气雄浑于一体,给孟鸿声和他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回淄博工作后,孟鸿声一直关注李波的画,认为他是书、画、印造诣高深的大家,在当今画坛不多见。孟鸿声引用哲学家冯友兰的说法,说李波绘画经历了“照着画、接着画、自己画”三个阶段。
1980年以前,李波处于“照着画”的阶段,他继承传统、延续正统,他的画有明清画家朱耷、石涛的韵味,也有近现代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等大家的影子。这个时段,李波也有创新,但最主要的还是继承。
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20年间,李波的画是“接着画”的阶段,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吸收新鲜元素,突破传统,锐意创新。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,创作了一批装饰性很强的作品,吸收了工艺美术的很多元素,这是李波画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。
在孟鸿声看来,“接着画”需要具备相当深厚功底,否则就接不住古人、先贤的接力棒。李波老师不仅接住了,而且接得稳当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,开始走自己的路。
从本世纪初开始,李波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“自己画”。孟鸿声说,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,李波老师的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,继承传统、突破传统,有了自己独到的东西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北宋初年,齐地山水画家李成及其门人形成了海内百川、包容万象的画风,人称“齐鲁画派”。尽管现在对“齐鲁画派”这个说法还有争议,但在齐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确实公认的事实。齐鲁画风包容性强,但这并不是简单罗列、拼凑前人的成果,而是吸收、融合、升华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李波是南方人,又是浙江美院的毕业生,他的画透露着南派玲珑剔透的特点。同时,李波在北方生活了40年,他的画又融合了北派大气雄浑的特点,具有鲜明的包容性,完全符合齐鲁画派的风格。孟鸿声说,绘画是讲究“格“的,一个画派首先要有“格“,齐鲁画派源远流长,不仅有格,而且是“老格“。史称齐鲁画派创始人李成的画为“思清格老”,现在可用“思清格老“来概括李波老师的画,他是当今齐鲁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(晚报记者伊茂林)